[台北媽媽對助產士的想法]
我的孩子是由助產士到家裡接生的,凌晨兩點落紅,開始小小的陣痛,六點進入每15分鐘一次的陣痛,我通知助產士,上午11點她來到家裡,當時每五分鐘陣痛一次,下午三點三十七分,生產結束。在那四小時裡,我先生幫自己和助產士準備簡單的午餐,助產士為我按摩舒緩疼痛,指導我淋浴、蹲馬桶、抱產球減輕痛感,不斷的和我說話,拿著鏡子讓我看到寶寶的頭部探出來,當寶寶出生後,她輕輕捏了我的乳房,第一滴乳汁滲出,寶寶馬上開始尋乳吸吮.......現在回想,真的是很美好的生產經驗。
在台灣,獨立執業的助產士並不多,但那無損她們的專業與服務,可是啊,看著助產士天天全台灣跑透透接生,精神壓力與肉體疲憊真讓人心疼,我好希望台灣醫院也能建制起正式的助產人力,讓每一位產婦在任何一間醫院都能得到助產士專業又全面的照護。
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討論荷蘭生產經驗的文章( http://goo.gl/Z6RGZe ),作者提到荷蘭孕婦可以上十堂課的免費課程,每次兩小時,「一小時是孕婦與陪產者共同參與的知識性課程,另一個小時是孕婦的肢體訓練與體能運動。其中,有三節課是關於生產時呼吸與施力的訓練,伴侶也必須一同參加。如此紮實的親職訓練,我必須說,對我日後新手母親的生涯助益良多,...新手爸媽除了可能在課堂上得到育兒知識與體能訓練,也因參與的家庭都在同時間懷孕待產,彼此間往往都有革命情感,事後很多人都會保持聯絡,甚至變成好友。」
這樣的課程讓人欣羨到下巴要掉下來了,台灣的媽媽教室雖然多,但大多是臍帶血、奶粉、月子中心廠商所辦,課程是母乳、洗澡教學、坐月子、產後束腹......,我只上了三堂課程就放棄了,除了一堆廣告單和試用品,無法得到有用的生產知識。而婦產科提供的衛教更是千篇一律,「你看過媽媽手冊內容了嗎?」「有。」「好,簽個名就可以了。」我曾試著回答「沒有」,結果護理人員為我一行一行朗讀(當下覺得很羞愧)
「台灣醫院婦產科生產的制式流程,還是充滿了沒有必要的(醫療)行為,比如說剃毛、浣腸、連結胎兒心跳監測器(如此孕婦就無法自由走動),從醫生的角度來說,這很容易理解,因為病床上就應該保持清潔、乾淨,病患的身體應該以適合醫生診治的方式呈現。這不是說醫生的作法有什麼不對,而是醫療本身召喚的就是這樣的行動,但絕大多數的生產可以不是一個「醫療」行為。就算當自然產遇到了困難,需要醫療介入,還是可以在尊重產婦的意願之下進行。」
這段更讓人深有同感,每當我和人討論剃毛、浣腸、剪會陰、壓肚子的必要性時,總換來「不這樣怎麼生?醫生是為你好」、「都沒婦產科醫生了你還鬧」、「不然你回家生」,讓我非常無奈(所以我真的回家生了),從醫生的角度來看,或許都是必要、快速、制式、避免出錯的舉動,但懷孕不是生病,產婦也不是病人,每一個孕產婦的生理狀況都不同,怎麼能推上同一條生產線呢?而產科人力不足是該解決的問題,但尋求答案的立機點不該是剝奪產婦追求友善的權益。
我生產完的那晚,像所有產婦一樣躺著休息,但隔天早上就自行緩步走到廁所淋浴,當天下午能走動、坐在餐桌前聊天吃飯,身體雖然感到疼痛,但生產後的興奮與幸福感,讓我得到巨大的能量,馬上有心力24小時照顧剛出生的寶寶。
生產平安很重要,但生產過程一樣重要,當我們花心思漫遊網路列下寶寶用品購買清單時,能不能也多花一點時間,了解關於生產的各種醫療行為與選擇可能,即使接受了全套的醫療介入協助,答案也不該是:「大家都這樣。」因為真的有人不是那樣。
—
對了,台灣有助產系所喔,跟荷蘭助產士一樣專業,都是受過專業訓練,領有助產師執照,可以做基本的醫療判斷,觀察產婦與胎兒的狀態,也會與產家溝通接受醫療介入的時間點與建議,別再覺得產婆是上個世代的產物啦!